首页 >> 棒锤瓜属

云南三江披上绿衣裳昌宁薹草

文章来源:徐军农业网  |  2022-07-07

云南:“三江”披上绿衣裳

10月22日消息:一条江就是一道流动的风景,而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生态是怒江一张靓丽的名片,是珍贵的品牌和形象,是最具潜力的优势和特点,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本。怒江州天保管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3%,护住这片林,就守住了一道景,就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守一片林 呵护一片蓝色天空

由于山高谷深、耕地极少,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日渐脆弱,怒江形成了河谷生态恶化区、半山生态脆弱区、山顶生态相对完好区3大生态区并存的局面,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怒江的决策者们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

正是源于这种清醒的认识,怒江人把保护天然林,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作为一种责任担当起来。从作出实施“四个百万”工程的决定,到提出“生态立州”的发展思路,再到建设“三基地一品牌”的发展战略,这是近几年来怒江州的决策脉络,从这一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怒江州对保护生态的强烈愿望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在“四个百万”中有“三个百万”都是直接的生态建设项目。怒江,这个被与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自治州把生态建设提到了“立州之本”的高度,因为他们坚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必将是一条科学之路、和谐之路、文明之路。

1998年10月,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被省政府列为天保工程实施试点县之机,怒江州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2000年以来,全州4县全面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州森林面积增加,生态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全州林业用地面积达1820万亩,比1999年增加1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72.9%,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6526万立方米,比1999年增加1303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130.3万立方米,年增长率8.6%。通过公益林建设,平均每年森林涵养水源增加蓄水1250万立方米、保土能力增加200万吨、保肥能力增加42万吨、增加氧气释放量894.25万吨、吸收二氧化碳1222.75万吨。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保护了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了系统的多样性。

“全州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55.5万亩,工程覆盖全州4县、29个乡镇、206个村民委员会,涉及3.2万户农户、15.82万人。”州林业局局长李海曙介绍,为积极推进“森林云南”建设,2009年、2010年全州每年有125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6.65万亩省级公益林纳入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偿资金已全部兑现到农户和具体实施管护单位;2011年起,开始实施天保二期工程,全州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82.27万亩。该州启动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3年来,补偿资金累计达5042.15万元。

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10年来净增森林蓄积量1303万立方米,按现在市场价值650元每立方米计算,其替代价值达846950万元。天然林禁伐后,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林下资源、特色经济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等替代产业的发展。天保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737元增到现在的1448元。工程区国有林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9年的9761元增加到11832元。

种一片草 播洒村民的开心时刻

近日,记者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采访,在金顶镇箐门村委会石登村民小组,村民李三妹正在地里为重楼浇水,这片重楼套种在果树林中,果木的树冠成了重楼的天然遮阴棚。“我家3年前种下这1.8亩重楼,长势很好,还种了2.3亩附子,1.5亩桔梗。种植重楼虽然投入高,但只要做好管护工作,收入是很不错的,你看这些重楼,每亩投入7万元左右,5年后每亩可以收入25万元左右。”看着长势喜人的重楼,李三妹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该村42户人家都种有附子、桔梗等中草药。

拥有1820万亩林业用地的怒江州是我省的重点林区之一,过去的怒江却长期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穷林农”的状态,怒江的林业资源与林业产业发展极不相称。为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近年来怒江州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域大力发展核桃、漆树、花椒等木本油料作物的同时,五味子、当归、云黄连、云木香等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发展中药材是千家万户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也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怒江州委书记段跃庆、州长李四明反反复复说的这句话,已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2006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怒江州把“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作为农村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当年7月,完成了“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州、县组织相关人员,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年度计划和中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各县的重点发展品种。在区域布局上因地制宜、分类种植,兰坪县重点发展秦艽、五味子、当归;泸水县重点发展草果、萝芙木、薏仁、桔梗、薯蓣;福贡县重点发展云黄连、草果、云木香;贡山县重点发展草果、黄连等中药材。各县细化了年发展计划和中药材种植任务,将中药材种植任务落实到经济目标管理考核中。

在州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补助资金。从2006年开始,草果、云黄连、薏仁等中药材种植项目先后得到省农业厅、省发展生物产业办的扶持。在去年召开的省政府加快怒江发展工作会议上,“百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被确定为重点扶持项目之一。怒江州将泸水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确定为全州草果加工重点企业,2600吨草果精加工生产线项目得到了省级财政的扶持。

3年来,全州上下通力协作,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使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50多万亩,其中草果种植面积达24.8万亩,平均亩收入1460元,种植草果收入已经成为了沿边3个县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当过村干部的贡山县普拉底乡其达村傈僳族村民余学明,如今已是拥有140多亩草果的种植大户了。“我们贡山的草果品质好,供不应求,六库、下关、昆明,甚至远到陕西、内蒙古的客商都来订货,有这样的效益,都是得益于州、县相关部门的重视,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培训和指导”。余学明说,每年草果收获季节,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描一幅图 绘出一个绿色家园

“我们家家户户都种有核桃,最低收入也有3000多元,最高一家达4万元。”近日,记者来到泸水县六库镇瓦姑村瓦姑村民小组时,55岁的老农田红生乐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家种了300多棵核桃,目前只有少部分进入挂果期,今年仅卖核桃纯收入就有2万元。

生态产业是富裕之基。去年初,怒江州委六届八次全委会将生态产业列为了沿边开放和桥头堡建设的首选。在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上,怒江州将关键点放在了恢复植被、修复生态上。“十二五”期间,该州将对怒江、澜沧江流域生态脆弱区、矿山破坏严重区、城镇面山和30万亩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为7.6万户农户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同时,还在全州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确保生态系统与物种的安全和稳定。

泸水县老窝乡中元村村支书何军在500余亩山地种植了丽江雪桃、麦地湾梨等果树,如今都已挂果,每年可以提供80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年支付村民劳务费4万余元。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村民也纷纷开始种植果树。

早在2004年初,怒江州就作出了实施“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的决策,精心组织实施,近年来,在“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强力推进的过程中,该州乘势而上,实施了“百万株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为有效推进“两个百万”工程建设,怒江州成立了“两个百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全州各级各部门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林业、农业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两个百万”工程建设种苗供应协调工作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品种鉴定、种苗检验、种苗检疫、余缺调剂等工作,保证了优质苗木的供应。州、县科技人员分片挂钩,每个村由一名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并严格按照“挖一个标准塘、施一担农家肥、栽一株优质苗、浇一担定根水、盖一块地膜”的“五个一”标准规范种植。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州、县两级财政力所能及安排专项资金外,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性质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集合、整合了林业、农业、财政、扶贫等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对“两个百万”工程的投入力度。同时,出台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政策,争取金融资金投放,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果业的发展,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有力出在山上,有钱投在林上的热潮。州、县还通过建设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的州、县、乡一把手示范样板林、样板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州的“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

“两个百万”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每年为项目区群众提供了140万个工日,使农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收入。项目的实施使100多万亩荒山变为林地,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截至目前,完成以核桃、花椒、漆树3个品种为主的林果基地208万亩,完成以桃、苹果、李子、枇杷、花椒、柿子、核桃、柑橘、梨等为主的庭院林152.568万株,远远超出了计划任务。

巍巍群山,绿意浓浓。峡谷深处,满目皆景。这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一片片林地,是怒江州书写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上的绿色丰碑。

扭转变形试验机设备

转向拉杆试验机

液压拉力试验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