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原绢蒿

吴为山雕塑重在塑人滇南草乌

文章来源:徐军农业网  |  2022-08-13

吴为山:雕塑重在塑“人”

3月11日消息:◎吴为山的文化名人雕塑呈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孔子、老子、鲁迅、齐白石、徐悲鸿等。至今,因为做了五百多件历史文化名人雕塑而备受瞩目,被称为“时代造像者”。

◎他认为,中国雕塑一直在跟着西方走,但是中国是有自己的传统,像秦始皇兵马俑,敦煌、云冈、龙门等佛像雕塑,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等等,这些雕塑传统在国内的学院里面没有得到继承,所以他提出写意雕塑。

◎现代写意雕塑是以中国传统审美特征为导向,吸收西方传统写实主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然后融入艺术家个人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将生命感悟或生活激情结合的艺术创作。

提起吴为山,两个关键词不可或缺:时代造像者、写意雕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在那个“公司比厕所多”的时期,吴为山就认准应该树立中国精神文化的丰碑。他的文化名人雕塑从那时开始,没有时代之分,而是直现中国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孔子、老子、鲁迅、齐白石、徐悲鸿、杨振宁等等都成为他手底下的雕塑作品。至今,吴为山总是因为做了五百多件历史文化名人雕塑而备受瞩目,被称为“时代造像者”。

而在雕塑语言方面,2002年吴为山在厦门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提出了“写意雕塑”的概念。作为一种文化主张的探索,他提出和践行的“写意雕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还是一种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和美学观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通过创新艺术形式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行动。

回观吴为山雕塑创作的历程,如他所说,他要表现的写意本身,在本质上与他选择的中国文化名人的精神十分契合。

重在塑“人”

对人物雕塑的选择,似乎是雕塑艺术家的共举。但说到吴为山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对文化名人的选择,其实不能不提及他世代书香的出身。尽管出身江苏小城,但父亲吴耀先是国学研究员,酷爱书画,擅长诗词,其祖辈上甚至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高二适先生。吴为山从小学习中国古典文化,17岁得到泥塑家王木东的指点。耳濡目染的熏陶坚定了后来吴为山塑造中国文化精髓的内在意识。

所以在学习、研究了东西方雕塑后,吴为山认为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跟着西方走。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吴为山选择了文化名人作为雕塑对象,“中国需要经济发展,但是没有文化精神作支撑,一切都像是泡沫,所以在那个时期,我觉得应该树立文化的丰碑。”早期,写意雕塑的概念在吴为山的脑海中尚未成形,他在那个时期做的作品更偏重于塑人。

其实在雕塑文化名人的同时,吴为山还做了大量的普通人雕塑,如《睡童》、《小小少年》、《母与子》、《中国少女》等,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普通人,真——是从吴为山的作品中自然流露的共性。用吴为山的话说,是他追寻的人性。

细看吴为山的每一尊雕塑,都可以看出不同人物身上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情绪。吴为山说:“我发现普通人和文化名人身上的共同之处就是伟大的人性,而这里面,往往最普通的百姓身上散发的光芒是最突出的。在雕塑文化名人时,他们的人性容易被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所掩盖,所以我就开始做老人、儿童和妇女。”

从创作过程和雕塑语言来说,对普通百姓的雕塑更加自由,也更能满足吴为山对写意的追求。眼睛或鼻子作者可以手下随性的一抹代过,更重要的是从整体来抓感觉。“普通人物的情感更细腻,更平实,我更容易接近,更容易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文化名人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他们身上自然带着文化的意象,做他们的时候可以把文化的写意突出,比如做李白、杜甫,就要把"诗性"做出来,做孔子、老子,就要把哲学思想做出来。”这跟吴为山要表达的写意本身自然是契合的,都是一种他所主张的文化精神。文化名人和普通人物,互补,也是互动。

其实在吴为山身上,还有很多的结合与互补。他国学功底深厚,出身书香门第,又游学海外,作品中将西方古典的写实传统与中国的写意传统甚至与西方二十世纪的抽象主义相结合,这种种的结合互为补充,让吴为山的作品更具张力。

写意雕塑是种精神

在做了大约几十个文化名人的雕像后,吴为山开始反思。

他发现中国现代史上的雕塑家一般都用西方的方法在塑造中国人。“我觉得中国雕塑一直在跟着西方走,但是我们是有自己的传统的,像秦始皇兵马俑,敦煌、云冈、龙门等佛像雕塑,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等等,这些雕塑传统在我们的学院里面没有得到继承,所以我提出写意雕塑。”

写意雕塑的概念逐渐在吴为山的脑海中成形。虽然在提出之时遭到了很大的质疑和压力,其实直至今日或许很多人仍以为“写意雕塑”只是一种雕塑语言的强调,但在吴为山看来,写意雕塑不是一种方式,而是种精神,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导向。

“写意雕塑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意性,比如汉俑、原始石雕,还有中国民间的泥塑,再比如中国哲学、中国书画都蕴含着写意美学的传统,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继承起来。”

吴为山认为,在西方强势的文化话语权面前,应该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就写意雕塑而言,只空谈中国传统的是不够的,还应有对西方写实技法的学习,对西方抽象主义的借鉴,毕竟用写意的方法在实际创作中并无法将一个人像塑起来,它最终只是一个概念。另外,在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中,也不止是中国意象,而是将东西方结合后形成的现代写意,“现代写意雕塑是以中国传统审美特征为导向,吸收西方传统写实主义,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然后融入艺术家个人对时代和生活的感受,将生命感悟或生活激情结合的艺术创作。”

细看吴为山手下的《齐白石》、《林散之》、《冯友兰》等肖像,大多抛弃了繁琐的面面俱到的刻画,有一气呵成的痛快。不仅求形准更求神似让吴为山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手下的人物形象绝无呆滞僵硬:《睡童》微微张开的小嘴;《天人合一老子》中大刀阔斧的整体感,中空的处理更突显老子的虚怀若谷和满腹经纶;《民间音乐家阿炳》在风中扬起的棉袍……夸张意象的形态和凹凸隐显的形体,在吴为山的塑造下,人物的瞬间神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讲过一句话,做菩萨的年代过去了,现在要开始做人。”吴为山正是秉承着塑人的想法,将真情融入到表现的技巧中,创作出每一尊人物雕塑的人性。雕塑语言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局限性,雕塑者只能在凹凸虚实中强化空间的存在性,而要将一堆泥巴塑出一个个情感丰富的人物,并不是容易的事,而在不失技法的艺术家手中,或许面对写意雕塑的时候,“舍”往往比“得”更难。

吴为山对此深有体会:“雕塑要表现人物情感确实很难,要走进被塑者的精神世界,不断地体验和感受,的确"舍"更难。但要先把所有的结构、技法、表达方式都得到后,才能舍,舍掉以后才有得,作品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了解,对这个人的了解,包括他的学科、背景、环境,才会有同感,才能有通感。”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谈到写意雕塑时,吴为山反问道:“为什么说是写意雕塑,而不是意象雕塑?”

其实这个问题,吴为山早在自己的《写意雕塑论》中便给出了答案:“中国的写意雕塑,注重生活的原型,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写意雕塑的理论表现。重视主体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进作品。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外形呈发散状——区别于"几何化"。另一方面,更注重"神"的写意,集中体现在对瞬间表情的捕捉,并把这种表情理想化、夸张化、诗意化。民间泥塑、汉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写意雕塑虽不是作者直接对着对象写生,但处处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热情,因此,在外形方面看不到主观解构对象的痕迹,倒是在外部塑造的手法上留下了作者深深的情、意,自然的肌理以及潜意识中的变形等。”

正如齐白石之言: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对吴为山而言,意象是客观的,写意更倾向于主观,是一种文化主张的积极探索,是文化自信的标识。?

福州肿瘤科最好的医院

宁夏阳痿医院

重庆男性专科医院

苏州好的治脱发医院

南通看中医男科较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