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离瓣寄生

植保领域3项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十月橘

文章来源:徐军农业网  |  2022-08-15

植保领域3项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植保领域共有3项成果获奖。  其中,由东北农业大学、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农用抗生素高效发现新技术及系列新产品产业化”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由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绿色农华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生物靶标导向的农药高效减量使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合作完成的“长江中下游稻飞虱暴发机制及可持续防控技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粮食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生态问题,抗药性问题,以及我国农药品种老化,新产品少,都迫切需要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农药。但创制一个新农药极其困难,就创制抗生素而言,至少需要发酵1千万个菌株,筛选十万个以上化合物,成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而筛选菌株重复率>99.9%,旧化合物几率>98%。“农用抗生素高效发现新技术及系列新产品产业化”项目组针对创制农用抗生素低筛选效率、低成功率的难点,在新农用抗生素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取得突破。实现5个产品产业化,获得4个中国新药证书。申请国际、国内发明19项,授权14项;发表 SCI论文116篇。主要创新点:① 研究发现并揭示病虫害侵染植物,根招募防御性特异微生物,建立了有害生物—植物—微生物互作新理论和高效发现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新技术体系,并系统获得杀虫、防治作物真菌、细菌性病害等多个抗生素。② 解决了冰城链霉菌等3个原始菌株发酵单位产量低、产品极难纯化,4个半合成产品低收率的产业化技术难题。③ 解决了米尔贝霉素等5个产品安全、环保,高质量、高产率的发酵及半合成工业化生产工艺。④ 产业化产品近3年累计收入超10亿元人民币。发现的多个新菌株及产品产业化,推动了企业“产业升级”已发现的众多微生物新种、新属、新活性化合物,为后续研发原创性、作用新靶标抗生素奠定了基础。研究引起美国、德国、英国、印度等国际多家制药巨头公司及国内十余家上市公司关注并强烈希望合作。  随着不同病虫草害种类对药剂敏感度的变异以及抗药性的发展等,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施药剂量、田间混用或轮换使用的单剂组合等一直是制约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生物靶标导向的农药高效减量使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组以生物靶标对药剂敏感度变异以及抗药性特点为导向,从有害生物抗药性机制、药剂联合毒力作用、药剂剂量调控以及克抗性药剂研制与抗药性治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靶标导向”的克抗性药剂研发的理念、阐明了其对重要病虫草对农药抗性的分子机制,解决了抗药性治理分子靶标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对23种有害生物对56种农药抗性的系统研究,构建了克抗性治理技术体系。该成果共计获得发明专利14项,发表文章160篇,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60万人次,对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三年相关技术和产品累计推广面积达15249万亩次,田间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例如麦田除草和麦蚜防治农药投入量减少30%~60%,累计增加经济效益75.67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52%,而稻飞虱是水稻重大害虫,包括本地为主的灰飞虱和迁飞的褐飞虱、白背飞虱,不仅有刺吸危害,还传播条纹叶枯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多种病毒病。稻飞虱的暴发严重威胁水稻生产。“长江中下游稻飞虱暴发机制及可持续防控技术”项目组探明了长江中下游褐飞虱后期突发、灰飞虱区域性暴发关键机制;揭示了稻飞虱抗药性机理,创立了高抗性早期检测与治理技术;创新了监测防控技术,集成了可持续防控技术规程。该成果实施后产生了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稻飞虱可持续防控技术列入农业部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并通过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专题培训、秋粮丰产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指导水稻生产,使稻飞虱防控效果显着提高到92%以上。据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统计,整体技术近3年累计应用2.02亿亩,其中2014年达8740万亩,显着提升田间天敌控害作用和稻飞虱防控技术水平,减少每季水稻用药1~2次,多挽回稻谷381.7万吨,新增利润66.42亿元,节省防治投入20.18亿元,增收节支86.6亿元。(刘刚)(责任编辑:董艳雪)

防爆空调厂家

楼宇对讲

云南方管

国门时报登报电话

遗失声明

钨钢